新聞資訊
News
從1949年的126家化工企業、固定資產原值407萬元,到2023年化工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近3萬億元,化工經濟總量連續32年居全國首位,山東化工行業多年來實現了巨大騰飛,創造了斐然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山東省化學工業發展水平并不高。但到1952年,全省化工總產值升至5270萬元,比1949年增長了1.27倍。硫酸、燒堿、農藥、染料、輪胎外胎等主要產品年產量均超過1949年前的歷史最高水平。
此后隨著國家投資政策調整,山東化工行業發展進入相對平穩期。先是濟南化肥廠建成了省內首套年產800噸合成氨裝置,隨后6個小型氮肥廠相繼建成投產。1965年全省合成氨產量達1.55萬噸,氮肥產量達1.16萬噸,結束了全省沒有氮肥生產的歷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成為山東化工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自此,全省化工行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尤其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省化工行業的工作重心相應轉變,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外向型經濟、推進科技進步成為發展的主軸。到1988年,全省化工總產值以平均每年16.2%的速度增長。
但隨著行業快速發展,山東化工產業的結構性矛盾也日益凸顯。意識到問題的山東化工行業果斷將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行業效益的重要抓手,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十一五”期間,通過優化增量、激活存量,山東化工行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2008年,全省化工行業銷售收入1.097萬億元,將國內首個化工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大關省份的殊榮收入囊中。2010年,全省實現銷售收入1.57萬億元、利稅2121億元、利潤1167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204.3%、128.9%、76.9%。
與之相對應的是,山東省化肥、橡膠加工、石油化工、氯堿等多個行業,無論是整體規模、技術裝備水平,還是企業的經濟實力、管理水平、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都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全省有機原料、合成材料、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等產品的比重也逐步提高,石油化工、鹽化工、煤化工三大產業加快延伸產業鏈,向高端化方向發展。
“十二五”期間,山東化工更加注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的支柱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高水平化工園區,加強節能減排降碳,積極實施高端、高效、高質戰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在“十一五”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基礎上,全省化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再上新臺階。2012年全省化工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萬億元,2015年達到2.9萬億元,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的目標任務。
近年來,盡管山東省化工行業成績斐然,但安全、環保問題也日漸突出。為此,山東省委、省政府決定自2017年7月開始實施為期五年的全省化工行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對山東化工企業進行評級評價和化工園區的重新認定,關閉了一大批不合規的化工園區和安全、環保等隱患大且整改不達標的化工企業,扎實推進行業綠色發展。
伴隨專項行動的穩步推進,山東省結構調整步伐持續加快。2020年山東省整合當地10家地煉企業的2696萬噸一次原油加工產能,建設裕龍石化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另有13家產能規模在200萬噸/年以下的煉油企業全部按期拆除裝置并通過復核,淘汰產能396萬噸。化肥行業淘汰合成氨產能103萬噸,輪胎行業壓減斜交胎產能1732萬條標準胎。
經過安全、環保的洗禮,山東省化工行業高端項目投資大幅增加。2023年,全省石油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投資均比上年有所增長。萬華化學乙烯二期、東明石化原油催化裂解制烯烴(UPC)、聯泓新能源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體化等一批高端項目加快推進。裕龍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2024年已順利投產。
與此同時,山東省智能化工園區建設進展也十分顯著。2023年全省完成83家園區、1000多家規上化工企業智能化改造現場診斷評估,制定“一園一策”“一企一策”改造提升方案。優選3家園區、20家企業作為智能化改造標桿,推廣對接28個數字化轉型優秀解決方案。指導3家園區入選第八批全國智慧化工園區,數量占全國的50%。
聚焦打造新質生產力,山東省扎實推進高端化工產業鏈發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主攻方向,著力穩增長、強鏈條、優結構,全力打造山東化工“升級版”,穩增長的“壓艙石”作用不斷增強。